“领导子女”“权势垄断部门子女”“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”……
出于教育需要,大多数学校都要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,只不过,像山西省原平市第一小学这样分类细致、类别独特的,可谓前无古人。
给学生分“三六九等”,到底有何用处?
01按家庭背景为学生分类
近日,一则学生情况统计在网络上引起争议。
通常情况下,学校只会按照性别、地域、年龄等进行划分,该小学的细化程度则令人感到震惊。
据了解,这是原平市第一小学某班级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的统计表。
“企业老板子女”“权势垄断部门子女”“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”“成绩不好的学生”“靠关系过来的学生”……这种分类着实闻所未闻。
想必大家看到这样的新闻之后,都会和我一样生出疑问:老师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,究竟是何用意?
02需要“摸底”吗?
这种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情况,并非首次出现。在不少地方,一些学校还把这种调查当成“传统”,甚至在学生入学前就对家长职业、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“摸底”。
出于工作需要,老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本身没什么好惊奇的。
因为,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、学校双方合作来完成,如果学校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一无所知,那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工作。
要对一个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,才能做到因材施教,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。
但问题是,学校和教师一定不能过度、过细收集学生的信息,更不能滥用和泄露学生家庭背景信息。
把学生分成11类,不就等于划成“三六九等”吗?
要想形成家校合作,老师做好相关的教书育人工作就行了,没必要了解太详细的内容,更不能将孩子如此简单粗暴的分类。家长呢,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娃,配合好老师工作。
03注意教育公平
人人生而平等,不论学生出身如何、家庭背景如何,都应该得到公平、公正的教育机会。
然而现实告诉我们,家校关系并非净土一片,个别教师根据家长情况区别对待学生的情况仍旧存在。
在公众心生警惕的情形下,涉及家长信息问题,学校和老师应该慎之又慎,把握好“了解”的程度,一旦越界,就会引起非议和事端。
例如上述将学生分类的做法,很难不让人多想。
同时,学校需要完善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反馈投诉通道,加强对学校和学校教师的监督管理力度,谨防教育不公平的事件发生。
总的来说,老师对学生教育应该做到公正、公平,对学生的信息收集要做到适当且保密,但凡有可能触及教育公平的做法,都必须保持敏感性,才能防患于未然。
(图片来自网络,请作者与本号联系,以奉稿酬)
- 转载请注明来源:升学教育:老师根据家长背景将学生分为11类,如此“摸底”,和学习有关?
- 本文永久链接地址:http://zixunkankan.cn/2021/11/08/2136